作者: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來源:中國研碩網 上傳時間:2023-09-03 15:01:08
非全日制研究生網訊:5月12日,由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主辦、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承辦的第四期明湖論壇在大興校區建本報告廳舉行。本期明湖論壇以城市與建筑碳中和為主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工程院周守為院士,歐洲科學院趙旭東院士,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政教授,華北電力大學巨星教授,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李躍輝研究員以及我校郝曉地教授、王隨林教授、張明順教授受邀出席論壇并作主題報告。學校黨委書記姜澤廷、副校長李俊奇,相關學院及職能部門負責人,師生代表共1000余人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加了論壇。
姜澤廷出席論壇并講話。他講到,學校舉辦明湖論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促進學科交叉創新為抓手,研討關鍵性的問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次論壇聚焦城市與建筑碳中和主題,并借此機會成立碳中和聯合創新中心,和學校的未來發展、整體布局密切相關。學校在“十四五”期間將從高水平師資團隊、數字化平臺建設和人才培養新模式等方面進行發展轉型,成立碳中和聯合創新中心將會對學校新階段的發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在未來發展中,學校將緊緊圍繞服務城市副中心和發展未來建筑技術兩個突破點,發揮學校創新源頭的作用,同時結合企業作為創新龍頭的優勢,聯合起來實現產能的提升、建筑綠色低碳發展,讓北京建筑大學在教書育人、科研發展及產業建設等方面做出更多貢獻。
李俊奇代表學校致辭,他首先對各位專家、領導的到來表示誠摯歡迎和衷心感謝。他介紹了學校近年來在碳中和領域的積累和成績,如2012年獲批成立“北京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王隨林教授團隊相關研究成果榮獲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郝曉地教授團隊關于污水處理廠碳中和研究成果榮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他指出,聚焦碳達峰和碳中和領域,學校于2020年發布了“面向未來城市的科技創新研究計劃(2020-2035)”,提出五大領域三十余個研究方向。他鼓勵廣大教師和學生面向“雙碳”目標,推動相關科技創新和技術發展,為綠色城市、低碳城市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周守為院士作題為“關于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思考”的主題報告,詳細闡述了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意義,分析了目前我國碳排放的主要形式,并且從節能增效和新工藝、可再生能源、天然氣和氫能的發展,碳匯、碳捕捉和碳交易等八個方面闡釋了我國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實施路徑,并對未來我國能源供給結構變化及碳排放量進行了預測,強調了國家能源保障及能源安全的重要意義。他指出,實現“雙碳”目標并不是石化能源的終止,而是石化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非石化能源的結構優化并長期共存的過程。他希望通過過多元發展,多能互補,實現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趙旭東院士通過視頻方式作了題為“key technologies for the innovative solar driven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s”的報告,從建筑冷熱用能需求出發,提出了以太陽能為主的供能技術方案,詳細介紹了太陽能驅動的熱泵供熱系統和利用大氣淺能和自然光能來驅動的近零碳全新空調系統。
巨星教授作了題為“儲熱/光伏熱與建筑碳中和”的報告,介紹了儲熱技術發展方向,闡明了光伏熱綜合能量系統在建筑中的應用及對建筑碳中和的重要意義。
郝曉地教授作了題為“藍色經濟與碳中和及資源回收”的報告,基于在“污水處理及資源化”方面的研究,提出并論述了污水“熱”利用的構想及意義。
李躍輝研究員作了題為“化學減排技術與全鏈條co2利用初探”的報告,利用化學方法進行co2轉化、捕集及利用的相關探索研究。
李政教授作了題為“氣候變化與碳達峰碳中和”的報告,從氣候變化倒推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節點要求,分析了碳達峰、碳中和對全球氣化變化影響的重要意義。
王隨林教授作了題為“供需協同節能降碳與碳中和”的報告,從能源需求與能源供給兩側協同角度闡明了實現雙碳目標未來我國能源供給的技術路徑。
明湖論壇由我校環能學院院長李海燕教授主持。
專題報告后,7名報告專家同與會師生就“碳中和”相關問題進行了交流研討。本次明湖論壇的召開是學校深入貫徹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的重要舉措,對于提升我校相關領域研究影響力、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加本次論壇的還有大興區、中國建筑節能協會、諸城市委市政府、北京建工環境修復公司、天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泛華集團的代表。
哈爾濱商業大學mba小編已經幫各位同學整理好了,有需要的同學可以直接點擊查看!
免責申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收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學習、研究使用,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微信二維碼
官方QQ群
報名入口
姓名:
手機:
學歷:
備注: